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首页    品牌动态    业内资讯    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看点:浙江大学胡海岚教授与其团队因在脑科学领域贡献卓越,获得了人民日报的高度评价。在他们的研究中,有关“胜利者效应”的探索值得关注。研究得出:小成功有助于大成功,即“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在下文中,将为读者详细介绍这一效应,并从短期目标的设定、内部动力的培养以及正面心理暗示的进行三个方面给出建议,帮助孩子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

  今年8月1日,中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新增的一批院士候选人名单,其中就包括了来自浙江大学,年仅45岁的教授胡海岚。

  胡教授在上个月还刚收获了IBRO-Kemali国际脑研究大奖,成为该奖项自1998年设立以来,第一位非欧美地区获奖的科学家。

  人民日报高度评价:亚洲第一人!网友们也纷纷赞誉:“实力颜值双爆表!”

1567393282(1).png

  之所以将大奖授予这位年轻的博士,是为了表彰她在脑科学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

  比如在2017年,胡海岚与她的科研团队就发现了“胜利者效应”这一心理学概念的生物机制,这项研究成果甚至登上了全世界顶尖的科学杂志《Science》。

  “胜利者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如果能够先战胜一个较弱的对手,那么之后在面对强大对手时的胜算,会比最初就直面强敌大很多。”

  这种现象最早在动物身上被发现。

  在1961年,有几位科学家把蟋蟀作为研究对象,将它们两两放在蟋蟀笼中对战。科学家们注意到:获得胜利的蟋蟀,总是在接下去的战斗中继续获得胜利,而输掉的蟋蟀也总是接着“一路输”。

  这一现象,也在许多小白鼠实验中得到验证。

1567393630(1).png

  深入研究后,胡海岚博士的团队发现了这一现象的生物机制:生物大脑皮层中的某一神经环路,在“胜利者效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获得胜利之后,此神经环路的突触连接程度会显著加强,进而影响后续表现。

  当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人为加强小白鼠相关组织的连接程度时,它们会更加积极地进入战斗。

  更神奇的是:在“逆袭”六次之后,即使没有人为外部的激活,本身较弱的小白鼠也可以战胜强大的对手,在战斗中取得胜利。

  这个现象揭示出:胜利的经历可以改变身体内在机制,从而形成更有利于再次获得胜利的状态。换句话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临床心理学家Ian Robertson曾说:“胜利者效应广泛适用于各个物种,包括人类。只要你能够拿下胜利,尽管当下对手很弱,但胜利本身可以让你在之后与强敌对决时更易取胜。”

  拳击手Mike Tyson就曾在其结束三年牢狱生活后,被经纪人安排先与几位实力平平的无名小卒进行比拼而获得胜利。这便是利用了胜利者原理,为之后重登拳王宝座做铺垫。

1567393751(1).png

  Mike Tyson

  胜利者效应在体育届,政治界,商业届都有广泛应用和证明。除此之外,它在教育方面也可以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

  外滩君查阅、整理了相关资料,今天就带大家梳理一下,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该如何理解和运用“胜利者效应”。

1567393796(1).png

  可执行的短期目标

  胜利者效应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启示是:能时常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是通往更大成功的关键。

  因此,相较于只制定宏大遥远的目标,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学会制定短期内可及的目标和可执行的计划。每一个小目标就像是孩子自己所设定的一场比赛,而每一次达成一个小目标,就好比获得了一次小胜利。

  正如“胜利者效应”原理所告诉我们的:胜利的经历会改变身体机制,从而影响后续的经历。

  很多父母会让孩子在新年或者学期初始立下一系列“计划”,而很多孩子在这时列的计划通常比较宽泛或者不现实,比如:一个月背诵完8000个SAT词汇,新的一年每天额外运动两个小时,或是同时进行多份课外活动。

  然而,一旦在开始的几天内孩子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 他们的身体和大脑会自动将自己所立的目标变得不那么重要,从而来避免由于遭受失败所带来的负面感受。

  “运动也没有那么重要,睡眠更重要”“我第一周没有背完单词,其实也没有什么”。这就是“new year resolution”总是失败的原因之一。

微信图片_20190902111954.gif

  相比较长期目标而言,更可及的短期目标才能让我们更多地体会胜利感,从而更持续地去达成长远目标。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255位基础相近的小学生被随机分成了四个组,分别设立了不同的目标,分别是短期目标组(每次小测验提高4%的分数);长期目标组(在十周之后的考试20%的分数);短期加上长期目标组以及“尽全力”组。

  尽管在前两次测试中,这些组别中学生的分数没有明显区别,但是在后期,拥有短期目标组别的学生的成绩远远超出了“尽全力”组和“长期目标组”。

  实验之后的问卷调查显示:有短期目标的学生对于每个小目标更加坚定,也更努力。

  由此可见,短期目标的可完成度和即时反馈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有动力,也更容易更频繁地体验“胜利”的感觉。

  心理学家们也根据一系列目标设定的研究总结出设定高质量短期目标的五大要素,英文简称为“SMART”。S: Specific (具体的)

M: Measurable (可量化的)

A: Attainable (可及的)

R: Rewarding (有回报感的)

T: Time-bounded (有时间限制的)

1567393811(1).png

  综上所述,“我要在这个学期读很多课外书”并不是一个有效的目标,“我先要在这周五之前看完这本书的50页”会更有效。

  父母们不妨引导孩子们设立一些短期的、可执行的目标,比如:第一周每天背五十个单词,如果顺利完成,在下周可以加量;第一周比之前早起十分钟;每天利用十分钟的时间安排一整天适量的任务。

  这样做的关键是“可执行性”:只有目标被达成,孩子们才可能体会到胜利所带来的成就感,胜利者效应也就能发挥作用,从而带动更多的动力。

  当然,过度简单的目标可能也会使人逐渐失去成就感,即使达成也很难会有强烈的“胜利感”。因此,在“可执行”的基础上,适当的挑战性也非常重要。

  但是归根结底,相比较于过于遥远宏大,不容易实现的目标,我们的目的是让胜利变成一种“习惯”。

1567393822(1).png

1567393840(1).png

  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

  胜利者效应最先在动物身上被发现,当这个理论被运用到儿童教育上时,尤其要注意区分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的概念。

  动物之间的比赛或者竞争经常是为了争夺领地或者食物,因此他们的胜利更多是来自于外部的动力。而对于孩子,他们内部的动力则是关键。

  如何区分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呢?很简单,孩子努力取得好成绩是因为可以获得父母的夸奖或者奖励,那么孩子拥有的是外部的动力;而孩子自己取得好成绩之后所获得的成就感,就是内部的动力。

  我们的大脑对于这两种动力有不同的处理模式,培养孩子内部的动力是让胜利者效应发挥作用的关键点。

  在成长的路上,孩子永远会遇到比自己更强、更优秀的人,如此一来,“胜利”如果永远只是与别人比较的结果,那么胜利者效应就无法持续。相反,当孩子的“胜利”来自于对于自己的要求以及所设立的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使这个胜利改变自己身体的机制,从而带动更多的胜利。

1567393853(1).png

  因此,很多时候父母的外部奖励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父母试图用外部奖励的方式让孩子整理房间,但是发现效果不尽人意。

  这是因为外部奖励会使原先内部动力外部化,即使孩子自己起先有意愿整理房间,但当父母给予外部奖励,大脑便很容易忽略自己本身内在的动力,从而认为自己整理房间的动力来自于外部。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难从中得到由自身动力所驱动的胜利感与成就感,胜利者效应也就难以发挥效用。一旦外部动力消失,整理房间这一行为也将消失。

  那么怎么样才能帮助孩子获取更多的内部动力,从而使胜利者效应发挥最大的效用呢?除了对于外部奖励更谨慎之外,还有一些注意点可供大家参考。

1567393864(1).png

  首先,父母要注意夸奖孩子的方式,夸奖应该着重于孩子的努力,而不是成果。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才会有更大的自信和动力去克服,从而从努力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

  其次,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提醒他们已经获得的进步和突破。比如:他们已经阅读多少书籍、学会多少生词。即使还不完美,但他们的进步值得骄傲。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不要强调与别人家孩子的比较,这样只会增强孩子对于外部动力的追求。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们爱的是孩子这个人,无论他有怎样的不足,他都会拥有你们无条件的爱,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在不断与别人的比较过程中寻找外部的动力。

1567393877(1).png

  另外,父母应该多关注孩子本身的优势,比如他们的特长。胡海岚博士在她的研究中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在一个地方获胜的小白鼠在其他方面的竞争中也有更大的胜算。

  这意味着,在实际生活中,孩子在某一个领域的胜利感是可以迁徙到其他方面的,比如用在足球比赛上的胜利体验来促进学习上的进步。

  如果父母可以合理利用这一现象,更多地去关注到孩子的优势,这将增强孩子整体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获得更多努力的内部动力。

  最后,父母可以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比如:可以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在什么时候完成作业,或者选择怎样的体育活动。只有在孩子拥有一定的选择权后,他们才会逐渐学会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从而拥有来自内部的动力。

  拥有内部动力的孩子会持续感受到进步的喜悦和成就感。这样才不会依赖于外部的动力,或者执着于在与别人比较中获得的快乐。

  不断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才是让“胜利者效应”在教育中发挥效用的重要关键。

1567393889(1).png

1567393906(1).png

  正面心理暗示

  在胜利者效应的小白鼠实验中,连续六次在外部助力下获得胜利之后,实力较弱的小白鼠在不需要额外神经激活的情况下,可以战胜更强大的对手。

  这个结果一方面证实了胜利经历给之后比赛所带来的改变,另一方面也有教育上的潜在应用:即正面的心理暗示很重要。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孩子会给自己贴一些标签,比如“不擅长数学”,“不是写作文的料子”。有些涉及到更大的范围,比如“女生本身不擅长理科”,或者“男生语言学习能力不如女生”。

  这些标签就等同于把自己放置于一个劣势“小白鼠”的地位,并且大脑无意识的不断强化这个弱势。而之后一次次考试的失利,又不断证实了自己的“偏见”,形成了不断地恶性循环。

1567393917(1).png

  1999年,有一个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叫做“刻板印象的危害与女性的数学表现”。

  一群数学基础相似的大学生接受了一个数学测试,一部分学生被告知“过去的研究证明这个测试的结果会有性别差异”,而另外一部分则被告知“过去的研究没有发现这项测试结果会有任何性别差异”。

  测试的结果表明,在被告知测试没有任何性别差异的组别中,女生和男生的表现几乎没有区别;而在被告知有差异的组别中,女生的表现远远低于男生。

  在刻板印象中,大家普遍会认为女生的数学能力会不如男生,而众多研究都证明了这种偏见会无意识地被内化,从而影响到在现实中的发挥。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刻板印象可以起到正面的作用。比如,有个研究表明,当学生亚裔身份被强调时,数学测验的成绩会有显著的提升。

  很多父母和老师,很容易会把潜在的负面偏见传递给孩子,即使是出于善意,他们会使用“女生学习理科确实会有些困难”之类的表达。

  而这种偏见,实际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对于自己的定位,更加认定自己在某个学科上的弱势地位。

1567393928(1).png

  不计其数的心理学实验已经表明,自己内在定位与潜意识中的偏见可以直接影响实际表现。

  也就是说,无论男女在数学能力上究竟是否有天生的差别,一旦强调了其中差别,事实也将朝向这个方向发展。

  当然,父母不能像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激活小白鼠脑神经一般,去激活孩子的神经突触。

  在儿童教育中,“成长性思维”就好比是“激活大脑”的关键。只有让孩子相信,能力指数并不是天生的,或者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努力进行提升的,他们才会在种种困难前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成长”。

  因此,父母一定要引导孩子们形成正面的心理暗示,而尽可能不要去强化其负面的刻板印象。

1567393939(1).png

1567393959(1).png

  “胜利者效应”的日常运用

  说了这三大点理论,那么胜利者效应在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运用呢?外滩君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总结一下。

  小华是个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他们班级里即将开展拍皮球比赛。可是小华试了几次,每次都没有超过两个。

  小华的朋友小七因为从小玩皮球,能连续拍很多下。于是小华就非常泄气,对他妈妈说:“我觉得我不适合拍皮球,我肯定比不过大家,我不喜欢皮球。”

  孩子失败的经历很容易让他产生“我不适合”,“我不如大家”的想法,此时,孩子将自己放置于“弱势小白鼠”的位置。

  这时候,他的妈妈首先告诉他:“小七拍的好是因为他从小就开始练了,而你才刚刚开始,拍的不好很正常,如果你练习了,你一定也可以拍得很好。” 妈妈的做法就是消除孩子对自己的负面偏见,告诉他如果努力,一定可以达到。

  接下去,妈妈陪着他练习拍皮球。她对孩子说:“妈妈和你一起练,我们今天的目标是能连续拍到两个,拍到了两个我们就胜利了。”

  本身拍皮球不是太大的困难,连续拍两次皮球对于孩子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孩子很快就能达到。

1567393973(1).png

  在第二天,妈妈又说:“今天我们尝试连续拍五个球。” 对于孩子来说,只要愿意练一练,拍到五个也绝对不算困难,但他已经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接下去的几天,小华的妈妈又慢慢帮他设立更高的目标,十个,二十个,而小华也都能完成。妈妈不断地鼓励:你看,你的付出很有收获吧。”

  在这一阶段,妈妈引导孩子建立起一个个可及的小目标,每达成一个小目标,就是一次小胜利,胜利的经历给了他更大的动力去继续练习。

  而妈妈所强调的,也从来不是把他与其他孩子比较,而是相比较于过去的自己,强调了由于努力而带来的收获。这样让孩子的动力来自于对于拍皮球这项技能的向往,而不是跟其他孩子的竞争。

  在这之后的几天里,小华不再需要妈妈来制定目标,他已经能够连续拍球超过一百下,在幼儿园中的拍皮球比赛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孩子学会了拍皮球,而是明白了怎样可以用一步一步的努力来达到自己的要求。

1567393985(1).png

  有时候对于暂时落后的孩子,他们确实需要父母的一些引导,用一些方法适当地去帮助孩子走出这“困境”,体会到一些胜利的成就感。

  这也有助于提升孩子整体的自信,从而建立了更多正面的心理暗示,更有勇气去面对未知的挑战,而不是一次次地给自己贴上负面的标签。

  这,就是“胜利者效应”。

 

 

 

  慧鱼创新学院,专属中国青少年的STEM创新教育项目。国际一流的慧鱼学具加上国内一流的研发团队,打造优质的STEM/创客教育资源;培养资深慧鱼创新指导教师;发起面向青少年的创新活动及比赛。快来加入我们,开启充满惊奇的青少年创新教育之旅吧!

logo.png

 
2019年9月3日 09:20
浏览量:0